-
书法家们顶着大暑天在扬州跑了一天,就为琢磨明白一件事:当毛笔遇上大运河,老传统还能玩出新花样吗?
7月12日那场"强富美高"主题采风真没白跑,个园里郑板桥"难得糊涂"的匾额挂着呢,东关街老字号店铺的招牌墨迹未干似的,双博馆汉代漆器上的字像刚刻上去的。最绝的是大运河博物馆,直接把千年运河"搬"到眼前了——这下谁再说书法是故纸堆里的老古董?
站在个园假山前头就懂了。清代盐商能把银子变成雅趣,题匾对联往园子里一挂,俗世铜臭愣是氤氲出书卷气。现在满街的电子招牌闪得人眼花,倒不如学学古人:扬州老铺子那些木刻商匾,既管用又养眼,老百姓买菜遛弯时抬眼就能碰见书法。有书法家摸着东关街斑驳的门楼砖雕直咂嘴:"这才是接地气的艺术养料!"
双博馆里的阵仗更有意思。八大山人的画旁边就摆着扬州八怪的字,古人隔空斗笔的架势活灵活现。玻璃柜里汉代漆器铭文刀刀见骨,唐代铜镜纹饰流转生风,看久了恍惚听见刻刀凿木头的沙沙声。雕版师傅演示时连汗珠子滴到雕版上都顾不上擦,这种死磕细节的劲头,比喊一万遍"传承传统文化"实在多了。
大运河博物馆简直像开了外挂。刚摸完出土碑刻的冷硬石头,转身就撞进360度环幕里,漕船贴着鼻尖驶过去。有书法家拍大腿:"早该这么玩了!"老石碑的沧桑混搭数字技术的炫酷,连00后都举着手机拍九宫格。这种古今对撞的法子,搞书法创作的该多偷师几招。
说到底啊,笔杆子得扎到生活泥地里才有活路。盐商用园林装点门面,匠人把字刻进日常器物,运河边讨生活的百姓更把书法揉进柴米油盐里。现在提笔写"强富美高",与其在宣纸上闭门造车,不如去工厂码头转转。那些钢花四溅的车间、风吹麦浪的田野,哪个不比枯墨淡彩更有力道?书法这玩意儿,从来不是在博物馆供着的菩萨,而是大运河里流淌了千年的活水。
有网友看完采风新闻调侃:苏大强这次文化带货挺靠谱。扬州城里晃一圈,连郑板桥的"糊涂"哲学都透着实在劲儿——写毛笔字的要是总端着架子,还不如去东关街卖酱菜呢!(全文共1963字符)
举报